踢拳歷史簡介

關於踢拳運動

踢拳 (Kickboxing) 是全球最受歡迎的搏擊運動之一

踢拳 (Kickboxing) 是一項結合踢技和拳擊的站立搏擊運動,由野口修先生 (Mr. Osamu Noguchi) 於 60 年代以空手道 (Karate) 融合泰拳 (Muay Thai) 的技術與比賽規則後而提出,並於 1966 年創立了首個踢拳協會。

自 70 年代開始,踢拳運動於世界各地廣泛流行,賽事得以在各地電視頻道播放,令踢拳運動接觸層面更廣,發展更添蓬勃,成為全球最受歡迎的搏擊運動之一。

1976 年「World Association of Kickboxing Organizations 世界踢拳總會 (簡稱 WAKO)」及 1996 年「亞洲踢拳總會 WAKO Asia」相繼成立,致力於推廣踢拳運動,是全球唯一獲得「國際單項運動總會聯合會 GAISF」「國際奧委會 IOC」認可的組織。

踢拳運動特色

Kickboxing 中文翻譯為「踢拳」,而在香港及國內大多被為稱為「自由搏擊」。踢拳不拘泥於任何固定的套路招式,而是提倡在實戰中根據戰況自由發揮,靈活施展拳、腳、膝和摔投等各種技術;長、中、短距離兼備,全面施展,以最終擊倒或戰勝對手為目的。

踢拳運動持續發展,經東西方不同國家參與後,演變出融合中國武術、空手道、柔道、劍道、跆拳道、泰拳,以及西洋拳等武術之精華,是當今世界搏擊運動中,獨樹一幟,高度科學化和藝術化的先進實戰搏擊運動,體現了人類武術融匯的成果和結晶。

踢拳特色是拳腳攻擊較多,近距離不可纏鬥,只可攻擊一膝,令比賽節奏明快激烈,大大提高賽事氣氛,這特色正是它受世界歡迎的原因之一。

香港踢拳歷史

早在 60 年代,被稱為「自由搏擊」的踢拳運動已盛行於香港,在 70 年代中更舉辦了多場大型賽事。直至 80 年代,其發展更加成熟,有多名家傳戶曉的世界冠軍,如「噴射機」賓尼及香港的江富德先生、周比利先生、陳文義先生、陳錦新先生⋯⋯等等。從此踢拳搏擊運動在香港一直流行至今。

五環運動項目

踢拳運動發展至今,衍生出多元化的比賽規則,如  K1、Full Contact 全接觸、Low Kick 低踢、Tatami 墊上⋯⋯等等,適合不同國家、不同技術、不同長處的運動員參與,令踢拳在國際上發展得更全面更普及。而踢拳亦因擁有以上優點,更被納入為奧運、亞運、亞室運等五環運動的比賽項目之一。

加入我們

中國香港自由搏擊總會

zh_HK香港中文